國外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家長遠程培訓的研究綜述
論文分類:
董佩州’2劉潔1’2李蓮1’2王盼寧1’2徐勝”觀,3
(1.重慶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重慶401331;2.重慶市特殊兒童心理診斷與教育技術重點實驗室 重慶401331:3.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康復科學系 上海200062)
[摘要] 基于自然主義的行為干預,國外有關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家長遠程培訓的研究在循證實踐中取得了積極成效,有效解決了教育資源地區分配的差異。通過梳理國外相關文獻和內容分析,概括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家長在培訓對象、培訓內容、研究設計、培訓形式及培訓效果方面的特點,并總結現有研究的不足,為我國開展該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提供借鑒參考。
[關鍵詞] 自閉癥兒童;家長;遠程培訓
[中圖分類號]G769
2019年重慶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自閉癥譜系障礙兒童語言發展特征及評估系統研究”(cstc2019jcyj—msxm0981)研究成果。
董佩,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自閉癥兒童教育與康復。E—mail:3046975755@qq.com。
通訊作者:徐勝,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自閉癥兒童教育與康復,行為分析與支持。E—mail:sxu@ed.ecnu.edu.cn。
一、引言
自閉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lllm Disorder,以下簡稱ASD)是發生于嬰幼兒時期的一種精神障礙疾病,表現為社會交往溝通障礙和局限重復性行為[1]。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簡稱cDc)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ASD的患病率已從2019年的1/59上升至1/54[2I。隨著ASD群體患病率的日漸增長,ASD兒童的干預需求迅速增加。家長參與教育干預的意識也越來越強,通過主動接受行為訓練,以推動ASD兒童的成長發展。
家長是ASD兒童干預的重要參與者。家長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可以習得兒童行為干預的策略口]。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外家長的行為訓練在循證實踐中取得積極成效[4]。Lundahl等人和Nixon等人的研究證實,對特殊兒童家長進行專門的培訓,有助于提升兒童的學業技能和減少其問題行為;同時,家長的家庭與社會壓力得到緩解,自我效能感也獲得增強,因此該類訓練在特殊兒童的家庭干預中應用廣泛[5“]。在我國,隨著家校合作的興起,以及特教機構和特教教師的短缺.家長行為訓練也逐漸興起[7]。但由于地區經濟發展、資源分配的差異,家長行為訓練多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經濟欠發達地區缺乏開展家長行為訓練的條件,AsD兒童教育干預形式單一,干預成效難以得到有效保證。
2020年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教師與學生的線下教學面臨嚴峻挑戰,線上教學由此興起。線上教學打破了教師與學生距離的限制,實現了知識跨空間的傳遞。這一模式也引發了對AsD兒童家長開展遠程培訓的思考。遠程培訓最初應用在醫學領域,利用電信和在線技術提供遠距離保健服務。隨著遠程培訓在醫學領域的成功運用,它也不斷擴展到其他領域,如教育領域。教育領域將這種遠程服。務定義為,使用在線教學和視頻會議來連接干預者(如父母、教育工作者、治療師等)與專業人員,以在一定的地理距離內實現實時咨詢和服務的目的[8]。遠程培訓在緩解教育資源發展不平衡、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目前國內對AsD兒童家長遠程培訓的研究基本處于空白狀態,而國外在該領域的研究起步較早,已獲得較多的培訓經驗。為此,本研究對國外AsD兒童家長遠程培訓的相關文獻進行回顧.以期為我國ASD兒童家長遠程培訓的研究和實踐提供借鑒與啟示。
二、研究方法
通過文獻分析的方法來檢索相關文獻并進行篩選,再作進一步分析。檢索與篩選文獻的步驟如下。首先,采取關鍵詞搜索的方式,通過EBSC0、sp血ger Link、PmQuest、science Direct電子數據庫,以“autism”“ASD”“Aspe唱er”和“virtual training”“videoconference”“distance training”“teleconference"等關鍵詞組合檢索2010—2020年間經同行評審的文獻,共獲得文獻307篇。
其次,對檢索的文獻進行篩選。排除條件包括以下6點:(1)通過瀏覽文獻標題與摘要,剔除重復及與研究主題無關的文獻;(2)沒有被診斷為ASD或已成年(>18歲)的兒童;(3)培訓對象為教育者和治療師,非AsD兒童家長;(4)未使用遠程培訓的方式;(5)研究中未闡明研究因變量及研究程序;(6)非同行評審的期刊論文。根據以上條件,篩選得出21篇文獻。最后,為避免遺漏,對21篇研究的參考文獻進行檢索,另外獲得2篇相關文獻,最終納入文獻23篇。
最后,精讀23篇文獻,從家長信息、兒童年齡、培訓內容、培訓經歷、研究設計、培訓形式及培訓效果等方面,由第一和第二作者分別對文獻進行獨立編碼。兩位研究者編碼結果的一致性為86%,具有較高的可靠性[9]。文獻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文獻的基本信息(略)
三、研究結果
通過對文獻的整理分析,以下將從培訓對象、培訓內容、研究設計、培訓形式及培訓效果五方面論述國外有關ASD兒童家庭遠程培訓的研究。(一)培訓對象多為小樣本,且母親參與度高首先,納人研究的23篇文獻中培訓對象最少為2名,最多為294名;其中培訓對象在10人以內的研究有14篇.培訓對象在10—30人間的研究有7篇,只有2篇研究的培訓對象人數超過30人。有16篇文獻詳細闡述了培訓對象的經濟狀況、學歷水平、職業狀況及兒童能力水平等:有4篇研究聚焦于農村地區的培訓對象,其他研究則集中在城鎮:培訓對象的學歷水平覆蓋了高中至博士階段。其中本科學歷所占比例較高;培訓經歷方面,有1篇研究提到父母有類似培訓經歷,8篇研究中明確要求參加培訓的父母沒有相關經歷,其他研究對此則沒有明確闡述。
其次。在培訓對象的性別上。23篇研究中有15篇提到了培訓對象的性別,其中母親參與度明顯高于父親。分析原因可能在于,ASD兒童的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男孩對母親有更多的依戀情結”3|,因而更容易與母親形成親密關系。此外,vismam等人的研究也發現,對于各培訓技能的掌握程度,母親比父親更有可能達到精熟標準[341。但由于父親的參與人數較少,未來還需要進一步探討父親和母親在家長遠程培訓中的效果差異。
第三,在ASD兒童的年齡上,除了2篇研究未做明確的闡述外,其余19篇研究中兒童的年齡多在2—12歲之間,僅有2篇研究中兒童的年齡超過了12歲。這也驗證了2—12歲是ASD兒童能力塑造的最佳時期這一結論.在該時期對ASD兒童進行早期干預具有顯著成效[3 5。。
(二)培訓內容豐富,可操作性強對AsD兒童家長開展遠程培訓既要滿足兒童成長發展的需求,也要具有較強的操作性[36|。常見的遠程培訓內容有自然主義的教學策略、功能溝通訓練(Function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早期干預丹佛模式(Early Start Denver Model)、交互模仿訓練(Reciprocal Imitation Training)、功能分析(FunctionalAnalysis)、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alAnalysis)的教學策略、基于ImPACT(ImprovingParents As Communication Teachers)的干預課程等。這些培訓內容操作性強,易于理解,有利于家長針對孩子的問題行為選擇合適的干預策略。如Machalicek等人采用交替處理實驗設計的方式比較了動機操作、功能溝通訓練與替代行為的差異強化這三種策略應對兒童問題行為的有效性.結果表明,經12周的培訓后,家長能夠選擇合適的策略來改善兒童的問題行為[37。。
(三)研究設計以單一被試研究為主.在納入的23篇研究中.有12篇為單一被試研究設計,其中有7篇為跨被試多基線設計。l篇為跨行為多基線設計,2篇為跨情境多基線設計,1篇為倒返實驗設計,1篇為交替處理實驗設計;其余11篇均運用實驗研究的方法,其中7篇為雙組前后測設計,4篇為單組前后測設計。雙組前后測設計包括培訓組與等待組、線上培訓與網站自學、線上培訓與線下培訓的比較等。整體看來,研究設計主要以單一被試研究為主,這是由于每個家庭的發展特征不同,且ASD兒童的發展也存在高度異質性。單一被試的研究設計適應各個家庭的特點[38|。為突出干預成效在不同參與者中的差異,單一被試研究多為跨被試多基線設計。此外,由于實驗研究的前后測設計更加突顯了家長遠程培訓在ASD兒童干預中的地位與作用[39|,因此未來應該加大對此類研究設計的探討。
(四)培訓形式以視頻會議為主,網站自學為輔遠程培訓是基于互聯網形成的培訓體系,跨越了距離的限制,有利于知識的傳播。培訓形式包括單一和多種培訓形式。在單一培訓形式上,有11篇研究采用視頻會議的形式。家長基于網絡視頻軟件接受專家的遠程理論與實踐指導:有1篇研究采用網站自學的方式。Jang等人的研究表明,網站自學也能有效增加家長的知識.是傳統線下教學的有效補充㈤]。在培訓形式上,有5篇研究采用視頻會議和網站自學相結合的方式。如Linda等人的研究表明。這兩種形式結合的培訓能夠顯著提升家長的干預技能,且家長的接受度高[41|。Wainer等人通過網站自學、線下干預和視頻會議三種培訓方式相結合的方式培訓家長。結果發現.這種方式大大提升了父母的自我效能感和滿意度[42]。Mcduffie等人采用線下培訓和視頻會議相結合的形式。結果表明.培訓后父母與AsD兒童的交流頻率大大增加[43|。另外,也有研究比較了培訓形式間的效果差異。如Ingersoll等人比較了網站自學和視頻會議的培訓效果。發現在有專家輔導的視頻會議中。家長的參與度更高,且兒童社交技能的進步也更大Ⅲ1:Vismara等人比較了線下培訓和視頻會議的培訓效果.發現雖然家長在兩種培訓形式中運用策略的頻率一致,但家長對遠程視頻會議的滿意度更高,成就感更強[45|。
(五)培訓效果積極,但精熟水平參差不齊整體看來,通過遠程培訓,ASD兒童家長能取得積極的培訓效果,不僅有利于提升家長的干預能力,還減少了兒童的問題行為。僅有1篇研究指出,通過遠程培訓對ASD兒童行為干預的效果不顯著:兒童的自動強化、培訓過程中家長和培訓者聲音的不一致都阻礙了培訓的開展,由此也說明并不是所有案例的問題都可以通過遠程培訓解決Ⅲ】。另外,12篇單一被試研究中有5篇報告了維持效果。雖然相較于干預期,維持期效果有一定的倒退,但總體高于基線期水平。如Sears等人采用跨情境多基線設計發現。家長能夠將習得的策略進一步泛化到就餐情境中[47]。對于培訓技能的掌握程度,家長的精熟水平參差不齊。如Wainer等人的研究發現,經歷了在線課程的學習后。5位家長中有4位達到了能正確回應兒童的水平[48|。Meadan等人的研究也發現,雖然3名家長在遠程培訓過程中都達到了學習標準,但只有2名家長的精熟水平為100%[49|。因此,基于家長參差不齊的學習結果,需要進一步調整干預目標和培訓程序,并給予家長額外的支持。
四、研究不足
盡管已有的關于ASD家長遠程培訓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成效,但同時也在研究樣本、研究設計、影響因素的控制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一)樣本容量小,難以推廣至所有家庭
23篇文獻中僅有1篇研究中家長的數量超過了200人[501,其他研究則多在2—51人之間。小樣本量的家長遠程培訓雖然取得了積極成效.但無法推廣至所有家庭。從家長角度出發,家庭經濟狀況、家長的學歷水平、職業狀況及干預經驗等都會影響培訓效果,且并不是所有家長都適合遠程培訓的形式[5¨;從ASD兒童角度出發,個體間的高度異質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家長遠程培訓的推廣度,如IngersoU等人研究發現,對輕度ASD兒童的家長開展遠程培訓能取得積極效果。但中重度ASD兒童的家長并不一定同樣適用[52|。
(二)研究設計較為單一,缺乏對比研究
整體看來,研究設計形式較為單一。23篇文獻中有12篇為單一被試研究設計.其中多為跨被試多基線設計,跨策略和跨情境多基線設計較少。12篇文獻中有1篇為倒返實驗設計,雖然研究成效積極,但缺乏維持與泛化的數據,推廣性低[53|。另有7篇為雙組前后測實驗設計。遠程培訓作為一種新型的互聯網培訓方式,通過單一被試的研究設計雖然證明了遠程培訓的積極效果.但仍需更多的對比研究來進一步明確遠程培訓的優勢.如家長與治療師的培訓效果對比、不同培訓形式間的效果對比等。
(三)對遠程培訓的影響因素控制不足
遠程培訓雖然打破了距離的限制,但遠程操作中的不可控因素依然存在[54|。一方面,家長的學習能力、教育背景、家庭經濟水平、家長對遠程培訓的態度等因素都影響著遠程培訓的開展,而已有的研究并未報告家庭發展特征與培訓效果的關聯:另一方面,23篇研究中有5篇采用視頻會議和其他方式相結合的方式,多種培訓形式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會對遠程培訓的效果產生影響。除此之外,家長先前習得的干預策略也會干擾遠程培訓的學習,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家長遠程培訓的開展成效[5 5|。
五、總結與建議
隨著AsD兒童干預需求的日益增加.家長遠程培訓打破了傳統線下培訓的單一形式,以此建立線上與線下培訓相輔相成的新型培訓模式。國外關于ASD兒童家長遠程培訓的研究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在循證實踐中已取得積極成效。其在培訓內容和培訓形式上的探索,可以為我國開展ASD兒童家長的遠程培訓和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參考。
針對國外在ASD兒童家長遠程培訓研究中遇到的問題,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應注意以下四點。第一,擴大遠程培訓的樣本容量。為確保研究結果的可推廣性,應加大樣本量,涉及對不同教育背景、經濟狀況、干預經驗的家庭的研究,并覆蓋對不同障礙程度的AsD兒童的研究。第二,加強對比研究。加強對不同培訓形式、培訓對象、培訓內容間的對比研究,包括線上培訓與線下培訓、父親與母親、各種教學策略等。第三,控制遠程培訓中潛在的影響因素。為避免人口統計學因素對培訓效果的影響.研究中要詳盡闡述并控制培訓家長及其家庭的發展特征。確保一篇研究中各個家庭的發展特征是同質的。第四,注重家長和兒童的互動。對培訓過程中ASD家長和兒童的互動進行詳細記錄。既有利于研究者做出更精確的評量。同時也可以獲得更細致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反饋。
[參考文獻]
[1]卜凡帥,徐勝.自閉癥譜系障礙診斷標準:演變、影響與展望[J].中國特殊教育,2015(2):41—45.
[2]centers for Disease and Prevention.Data&statistics onAutism spectmm Disorder[EB/0L].(2019—03—10)
[2021—03一17].https:∥www.cdc.gov/ncbdd/autisⅡ∥data,html.
[3]Graziano A M,DiaIllent D M.Parent Behavioral Tmining:An Examination of the Paradigm[J].Behavior Modification,1992(1):3—38.
[4]Forehand R,Kotchick B A.Behavioral Parent Training:cuⅡent challenges and Potential solutions[J].Joumal ofChild and Family Studies,2002(4):377—384.
[5]Lundalll B,Risser H J,Lovejoy M C.A Meta—Analysis ofParent Training: Moderators and Follow—up E骼cts[J].Clinical Psycholo百cal Review,2006(26):86—104.
[6]Nixon R DV,Sweeney L,Erickson D B,et a1.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herapy:A Compadson of Standard andAbbreviated Treatments for 0ppositional DefiantPresch001ers[J]. Joum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Psychology,2003(71):251—260.
[7]趙慧.PRT父母訓練對ASD兒童問題行為干預的實驗研究[D].徐州:江蘇師范大學,2017:37—39.
[8]Dudding c c.Digital Videoconferencing Applications Acmssthe Disciplines[J].Communication Disorders Quar【erly,2009(2):178—182.
[9]Neely L,Rispoli M,Gerow S,et a1.Fidelity Outcomes forAutism—Focused Interventionists Coached via fI’elepractice:ASystematic uterature Review[J].Jo呦al of DevelopⅡlental&Physical Disabilities,2017(1):1—26.
[10]Bearss K,Burrell T L,challa s A,et a1.Feasibility 0fParent 711raining via Telehealth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Spectmm Disorder and Disnlptive Beh耐or:A DemonstrationPilot[J].Joumal of Autism aJld Developmemal Disorders,2017(23):1007—1018.
[11][55]IngersoU B R,Berger N I.Parent Engagement With aTelehealth—Based Parent—Mediated IIltenrention Progmm for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mm Disorders:Predictors ofPmgr鋤use and Parent 0utcomes[J].Joumal of MedicalIntemet Research,2015(3):517—532.
[12][44][52]I“gers011 B R,wainer AL,Be唱er N I.Comparison of a Self—Directed and Ther印ist—AssistedTeleheahh Parent—Mediated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 WithASD: A Pilot RCT『J]. JollHlal of Autism and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16(7):2275—2284.
[13][40][54]Jang J,Dixon D R,Tarbox J,et a1.Randomized 7Ihal of a Leaming Pmgram for 7naining FamilyMembers of Children Witll Autism in the P打nciples andProcedures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J].ReseaI℃h in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2012(2):852—856.
[14][39]Kuhlthau K A,Luberto C M,Traeger L,et a1.AVirtual Resiliency Intervention for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Autism:A Randomized Pilot 7Ihal[J].Joumal of Autism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19(3):1101—1124.
[15]Kuravackel G M,Ruble L A,Reese RJ,et a1.COMPASSfor Hope: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 Parent Tminingand support Pmgram for children with AsD[J].Joumal ofAutism&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17(1 1):821—834
[16][41]Linda S,H,Buzhardt J,Rusinko L C,et aJ.Formative Evaluation of an ABA 0utreach Training Pmgramfor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in Remote Areas J】.Focus on Autism and 0ther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2013(1):23—38.
[17][37]Machalicek w,Lequia J,Pinkelman s,et a1.Behavioral Telehealth Consuhation With Families of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BehavioralIntenrentions,2016(3):223—250.
[18][50]Mcdevitt s E.while Quar肌tined:An 0nline ParentEducation and Tmining Model f斫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Autism in China [J].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Disabilities,2021(3):38—51.
[19][43]Mcdume A,Machalicek W,0al【es A,et a1.DistanceⅥde0一r11elecorlf如ncing in Early InteⅣemion:Pilot Study 0f aNatu蹦istic Parent—Implemenfed I棚gLlage Intervention[J].7I’opics in Edy childllood special Education,2013(3):172
—185.
[20][49]Meadan H,snodgrass MR,M8yer L E,et a1.Intemet Based Parent—Implemented Inten7ention for YoungChildren Wilh Autism:A Pilot Study[J].Joumal of EdyInte“ention,2016(38):3—23.
[21]Pickard K E,Wainer A L,Bailey,K M,et a1.A Mixed—Method Evaluation of the Feasibility and Acceptability of aTelehealth—Based Parent—Mediated Intervention for Childrenwith Autism spectmm Disorder[J].Autism,2016(6):845—856.
[22]saIlikan w,Ganz J B,Pierson L,et a1.communicmionIntenrention Implementation via 711ele practice Parentcoaching:Pa聃nt IInplementation 0utcomes[J].Joumal 0f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2020(11):l一14.
[23][46]Schieltz K M,Romani P W,Wacker D P,et a1.sinde—case Analysis to Dete瑚iIle Reasons for Failure ofBehavioral Treatment via Telehealth『J].Remedial andSpecial Education,2018(2):741—752.
[24][36][47]Sea璐K M,Blair K c,Iovannone R,et a1.Using the PreVent一’I’each—Reill土orce Model With}’amilies o士Young Children with ASD[J].Joumal of Autism and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13(5):1005—1016.
[25]simacek J,DiIIlian A F,Mc coms J.coI砌unicationImervention for Young Children With SevereNeumdevel叩mental Disabilities via Telehealth.[J].Jo呦alof Autism and Devel叩mental Disorders,2017(56):47—71.
[26][53]suess A N,Romani P w,wacker D P,et a1.Evaluating the 7rreatmem Fidelity of Parents Who Conduct In—Home Functional Com舢nication Training With Coachingvia Telehealth[J].Joumal of Behavioral Education,2014(1):34—59.
[27]Visma瑚l LA,Young G S,Rogers S J.Telehealfh fo。Expanding the Reach of Eady Autism Training to Pa鵬nts[J].Autism Research&Treatment,2012(8):178—191.
[28][51]Vism啪L A,Mccomick c,Young G s,et a1.Preliminary Findings of a Telehealth Approach to ParentTraining in Autism[J].Joumal of Autism&DevelopmentalDisorders,2013(12):2953—2969.
[29][34][45]Vismam L A,Mcco瑚ick c,wagner A L,eta1.Telehealth PaIent Training in the Eady Start DenverModel Results Fmm a Randomized controⅡed smdy[J].Focus on Autism and 0ther Developmemal Disabilities,2016(8):628—641.
[30]wajner A L,In舭0ⅡB R.Disserninating AsD Interventiolls:A Pilot Study of a DistaJlce karIling Pro彤衄for Pa砌1ts andProfessi硼Ials[J]. Jo啪al of Auti鋤and Devel叩mentalDisorders,2013(1):11—24.
[31][48]wainer A L,Ingersoll B R.Increasing Access to anASD Imitation Intervention Via a’relehealth Parent nainingProgram[J].Joumal of Autism&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14(12):3877—3890.
[32][42]wainer A L,Pickar K,Ingersoll B R.using web—Based Instmction, Brief Workshops, and RemoteConsultation to Teach Community—Based Providers a Parent—Mediated Intervention[J].Joumal of Child&FamilyStudies,2017(6):卜11.
[33]Kocman M S,Muda E F.Reviewing of Telehemth(Distance) Coaching Practices for Autism SpectmmDisorder[J]. cukurova universitesi Egitim FakultesiDergisi,2019(2):1072—1110.
[35]楊玉鳳.創建適合我國兒童孤獨癥譜系障礙的評估工具和干預方法[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20(1):1—2.
[38]Baggett K M,Davis B,Feil EG,et a1.‘I’echnologies forExpanding the Reach of Evidence—Based Intenrentions:Preliminary Results for Pmmoting Social—EmotionalDevelopment in Early Childhood[J].Topics in Early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2010(4):226—238.
2023-01-01
2022-12-31
2022-12-29
2022-12-29
2022-12-20
2022-11-22
2022-11-19
2022-09-06
2020-02-02
2019-12-25
2022-11-04
2021-12-31
2020-02-12
2023-03-07
2023-01-18
2020-10-27
2020-10-31
2023-02-03
2020-02-13
2020-05-08
2020-10-13
2020-08-27
202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