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分類導航:
微信掃一掃分享
研究背景
社交定向(注視面孔和對名字的反應):指個體在視野范圍內,相對于其他類型的刺激,人們對社會信息的察覺和注視傾向。
共同注意(注視轉移和手指指示):指人類嬰兒在9~14個月大的時候,關注面孔狀刺激的偏好逐漸發展成追隨成人的目光以及看其所看之處的能力。
社會動機模型:孤獨癥是由多巴胺獎賞回路紊亂引起的,多巴胺獎賞回路通過催產素(或和加壓素)促進和調節社會行為。根據該模型,回路中的某種干擾會使社交刺激(人臉、言語和動作)對孤獨癥兒童來說不那么令人愉快,因此他們對社交刺激的關注度較低。同時,較少接觸社會刺激會導致社會體驗減少,從而限制參與社會處理的大腦區域的專業化和效率,以及在模仿、共同注意力、有意溝通和其他復雜技能方面的功能協調。
回顧性研究(分析家庭錄像):
回顧家庭錄像通過觀察孩子在自然環境中與他人互動時的行為來進行研究。使用回顧家庭錄像的觀察性研究是研究后來被診斷為孤獨癥的兒童的社交定向和共同注意行為的一種有用的策略。盡管這種方法提供的視頻缺乏實驗控制和異質性,但它提供的生態有效性,允許研究兒童與他/她的家人在各種日?;顒雍屠讨械淖匀恍袨?,可以彌補其缺點。
1
研究方法
被試: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9至12個月大嬰兒的家庭錄像,其中29人后來被診斷患有孤獨癥,16名正常發育兒童。
孤獨癥兒童家庭是從西班牙孤獨癥協會、早期干預中心、幼兒園和研究型大學中心招募的。最初,有169個家庭自愿參加這項研究,并發送了他們的孩子在出生前兩年的家庭記錄以及孩子的心理、醫療和/或教育評估,同時確認所有兒童符合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的診斷標準。篩選時由于部分家庭錄像沒有9到12個月期間的視頻記錄、錄音效果不好等原因被排除,最終僅納入29名孤獨癥譜系障礙兒童,其中由孤獨癥或阿斯伯格綜合癥的兒童組成。
孤獨癥兒童組平均總智商為83,平均語言和非語言智商為85。在適應性行為方面,孤獨癥兒童組與正常發育兒童組存在顯著差異。
2
數據處理
視頻編輯處理:
家長們被要求提交他們9到12個月大的所有家庭電影錄音。視頻片段被組織成片段,定義為至少15秒的場景或序列,至少有一個可識別的活動(例如,與父母玩耍,吃飯,讀書等)。當社交活動變化至少15秒時,就會創建一個新的部分。因此,一個序列(例如,“和媽媽在客廳玩?!保┛梢苑譃槎鄠€部分(例如,例如,“媽媽和她的孩子在地板上玩玩具”、“媽媽孩子獨自玩玩具時接聽電話”,“媽媽抱著孩子,他們都面對面玩”)。然后,我們按日期、孩子的年齡、序列的開始和結束時間進行分類。
內容編碼:
對于兒童9至12個月大時錄制的視頻,研究使用了Baranek's內容編碼系統,詳細描述每個片段的內容。具體編碼為:成人人數、兒童人數和總人數、環境(例如,用餐時間、游戲時間、個人護理、聚會)、地點、社交活動(面對面互動、社交游戲或一般互動/交流)、非社交活動(與玩具或其他物體的互動)和成年人干預互動(高、中或低水平的干擾,例如身體指導、口頭指示或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來自馬德里自治大學(西班牙)的四名心理學本科生和博士生接受了應用這種代碼方案的培訓并通過效果核驗,之后對兒童視頻進行編碼。
社交行為編碼:
為分析社交定向和共同注意行為,本研究使用Dawson編碼系統的修改版本,其中包括“社交定向行為”(“注視面孔”和“對名字的反應”)、“使用交際目的的注視交替”和“非語言自發交際行為”。編碼了注視的持續時間和其余變量的頻率。由于每個參與者都有不同的鏡頭持續時間,因此通過將編碼變量除以編碼視頻的總時間,將注視時間(持續時間變量)轉換為比例,并將注視交替和手勢(頻率變量)轉換為速率,按片段報告平均值。由于頻率低,手勢被分為存在或不存在。為了計算“對名字的反應”變量,將自發的和提示的定向反應的數量除以孩子被叫到名字的總次數,得到平均結果。
3
研究結果
無論是注視面孔,還是注視其他(看相機和看物體),都沒有發現顯著差異。孤獨癥兒童對名字的反應明顯少于正常發育兒童。同時還研究了孤獨癥兒童的父母表現出更高的平均叫名字頻率。
兩組兒童主動性共同注意注意的注視交替頻率不同,且都具有中等或較大效應量。孤獨癥兒童組在對象/事件和其他人之間交替凝視以分享興趣的行為、在操縱物體時進行凝視交替,對于遠端主動性共同注意交替凝視,以及總體主動性共同注意凝視交替均明顯少于正常發育兒童組。關于主動性共同注意手勢,在正常發育兒童組中,8名兒童使用了至少一種給予或展示主動性共同注意手勢,占正常發育兒童組的50%,而只有2名孤獨癥兒童兒童使用了這些手勢中的至少一種(占孤獨癥兒童組的6.9%)??ǚ椒治鲎C實,與孤獨癥兒童相比,正常發育兒童至少使用一次這些手勢明顯更多(優勢比=13.5)。
由于正常發育兒童中女孩的比例顯著高于孤獨癥兒童組,因此控制性別變量進行協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先前兩組間對名字的自發反應的顯著差異不再顯著。同樣在主動性共同注意注視交替中,只有主動性共同注意注視交替行為差異仍然顯著。
兩組兒童的注視面孔行為與其他變量均無顯著相關性。在正常發育兒童組中,觀看相機的時間與手指指示的頻率呈負相關。在孤獨癥兒童組中,對名字的反應與主動性共同注意的給予和手指指示呈正相關,并與主動性共同注意的注視交替呈變化趨勢。
4
研究結論
本研究比較了正常發育兒童和后來診斷為孤獨癥的兒童的社交定向和主動性共同注意行為,使用9-12個月大時記錄的家庭錄像。與社會動機模型的預測一致,在這個年齡段,孤獨癥兒童組對名字的反應頻率低于正常發育兒童組,但與該模型相反,他們在注視面孔方面沒有明顯的缺陷。同時,孤獨癥兒童也表現出了主動性共同注意行為(注視或手勢)的障礙。此外,本研究結果并不支持社會動機模型關于社交注視和主動性共同注意發展之間的發展關系的預測。
文獻來源:
Palomo, R., Ozonoff, S.,Young, G. S., & Belinchon Carmona, M. (2022). Social orienting and initiated joint attention behaviors in 9 to 12 month old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 family home movies study. Autism Research, 1-11.
https://doi.org/10.1002/aur.2695
編輯 | 劉云婷 南開大學社會心理學系研究生
審閱 | 王崇穎 南開大學社會心理學系
2021-06-23
2022-11-19
2021-06-23
2021-06-23
2022-12-12
2021-06-23
2020-04-12
2022-07-29
2020-02-07
2022-11-15
2021-12-31
2022-08-12
2022-12-07
2020-01-03
2022-08-12
2020-12-26
2020-05-11
2021-06-13
2021-03-31
2020-03-26
2022-12-14
2020-12-25
2023-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