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分類導航:
微信掃一掃分享
據《中國新聞網》、《文匯報》等媒體報道,由同濟大學醫學院麻醉與腦功能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申遠教授團隊和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醫院謝仲淙教授團隊以及來自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馬薩諸塞州切爾西軍人之家醫學部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合作的關于“常用鎮痛藥物芬太尼可致幼鼠自閉癥(孤獨癥)樣行為”研究論文發表于國際麻醉學領域著名期刊《英國麻醉學雜志》。
該研究通過動物實驗模擬對幼兒多次麻醉手術過程中使用阿片類鎮痛藥芬太尼的過程,發現芬太尼能通過激活mu阿片受體引起幼年小鼠大腦前扣帶皮層(ACC)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體(NMDAR)的亞基Grin2b基因啟動子區高甲基化,導致其mRNA和蛋白表達下調,最終造成新生小鼠遠期出現自閉癥(孤獨癥)樣行為。
基于孤獨癥譜系障礙(ASD),又被稱為自閉癥,是一種神經系統發育性疾病,其發病機制和誘發因素尚未完全厘清。ASD患者主要表現為語言以及社交障礙,刻板行為和焦慮。由于兒童時期即發病,所以患者也被稱為“星星的孩子”。遺傳因素和外界環境因素都可能造成ASD,而外界因素通過表觀遺傳學調節造成大腦中重要基因表達異常,可能是ASD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申遠教授和謝仲淙教授長期致力于研究麻醉手術過程對大腦認知功能的影響。以往有研究報道,多次全身麻醉手術會造成幼兒遠期認知功能的損傷,但由于麻醉手術過程中影響因素眾多,單個麻醉藥對幼兒大腦發育的影響尚不明確。
本研究針對兒童麻醉手術過程中常用鎮痛藥物芬太尼,通過對出生第6天的新生幼鼠進行3次隔天注射芬太尼,以模擬幼兒進行多次麻醉手術的鎮痛過程進行研究。
研究發現,經過上述處理的小鼠在出生第30天出現明顯的孤獨癥樣行為表現。這意味著,芬太尼可能造成幼年小鼠出現遠期的孤獨癥樣行為表現。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在小鼠出生后第6/8/10天在大腦前扣帶皮層(ACC)立體定位注射mu阿片受體激動劑DAMGO,激活該區域的mu阿片受體,同樣可在第30天誘導出孤獨癥樣行為,同時出現ACC腦區Grin2b基因表達的降低。研究者進而于芬太尼處理后(P10)在ACC中注射慢病毒以過表達Grin2b,發現小鼠的癥樣行為中的焦慮和社交障礙得到了顯著緩解。
與此同時,據“科技松鼠會”自媒體報道,“氫氣用于孤獨癥康復的研究進展”有了新發現。
孤獨癥患者存在腦組織發育障礙,神經細胞產生過量活性氧(ROS)自由基,超出了其過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和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的清除能力,最終造成組織炎癥。
由于大腦的脂肪酸濃度高,氧需求高,抗氧化物濃度低和氧化還原活性鐵的有效性高,因此腦和血腦屏障對氧化損害更敏感。臨床和實驗室檢查,也發現孤獨癥患者存在血腦屏障的缺損。
研究發現,氧化應激導致血腦屏障的腦網狀結構受損,在孤獨癥中,常報道睡眠障礙、易驚醒等,這是網狀結構功能失調的表現。
由于血腦屏障存在,藥物不易從血液中進入腦實質中,這也是藥物對孤獨癥效果有限的原因。2021年,深圳大學的何前軍教授和南方醫科大學喻志強教授,合作研究發現:氫氣可以很容易地穿過血腦屏障,迅速地進入腦組織。
研究發現,氫分子在炎癥和氧化應激相關的眾多疾?。ㄈ缧难芗膊?、癌癥、缺血再灌注損傷、關節炎、肝/腎/肺/腸/胃/胰腺/皮炎等)中具有明顯的治療作用。
目前研究發現,在細胞水平上,氫氣湮滅自由基、阻止炎癥發生發展;同時能輕易穿過血腦屏障和細胞膜,具有湮滅羥基自由基的強大能力,所以氫氣在治療孤獨癥方面,具有非常大的臨床意義。
目前,除了上文提到的麻醉手術因其過程復雜,影響因素過多和新生兒神經發育差異,常用鎮痛藥物芬太尼能否治愈孤獨癥的研究還未真正用于臨床。但是將氫氣用于孤獨癥兒童康復的臨床試驗,在國內多家醫療機構已經開始了。如上海市東方醫院,濟南市第二婦幼保健院兒??乒陋毎Y訓練中心等。
對于孤獨癥的研究和如何治愈,一直是國內外科研團隊孜孜不倦的努力,也是眾多星兒家長的期盼。
網上有一個相關的討論:孤獨癥(自閉癥)有可能被治愈嗎?當前階段都面臨著哪些挑戰?
很多星兒家長、行業專家以及網友都結合自身經歷和專業領域進行了回復和分析。
就目前的醫學研究和醫療手段以及評估診斷來說,孤獨癥是無法徹底治愈的,最有效和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適合的康復訓練改善和提升孤獨癥患兒的各項能力。
按照現在醫學上對于孤獨癥的定義,目前已經不是某一種精神疾病了,而是一大類精神疾病的總稱。根據癥狀和發病人群的規律,一般分為了4大類:
廣泛性孤獨癥、阿斯伯格綜合征、兒童分裂障礙、廣泛性發育障礙。
一般情況下,孤獨癥患者在3歲以前就會發病,大多數患兒在出生7—8個月的時候就會表現出精神狀態的異常。而且男女患病比例大約是4:1。針對孤獨癥的評估,往往也是依據各種評估量表和評估者的經驗,有時候也會存在誤診和錯診。
加之,每個孤獨癥患兒雖然都被歸類為孤獨癥譜系,卻在個體差異上存在嚴重程度、發病癥狀等不一樣。
同時,孤獨癥不是單一疾病,而是一類病的集合。這些病統一表現為社會交往、交流障礙和行為異常。歸類為精神類發育障礙,因此實際治療靶點各不相同。
這也就是為什么孤獨癥難治的根源之一。
再度討論國內孤獨癥人士生活環境,康復訓練難題似乎并沒有多大意義,因為也不止一次地做了闡述,眾多星爸星媽想要徹底治愈孤獨癥患兒的心愿從未像現在如此強烈和急切,甚至不惜嘗試各種奇葩和離譜的治療方法以及藥物、針灸等等,悲劇就在不斷地上演。
這也給醫學研究和康復訓練IEP(個別化訓練)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和要求。
家長的期盼和國內外醫學對于孤獨癥研究和治療的臨川應用之間的矛盾就無法真正解決。
孤獨癥的研究工作是一種長期持續的工作,但同時也是一個事業。他不是靠幾個人就能完成,而是要靠幾代人不懈的努力,靠全社會的支持。
在等待研究用于臨床前,及時發現、科學干預、社會包容、家庭參與是孤獨癥取得良好預后的有利因素。
(注:文中醫學研究綜合媒體報道,旨在傳播更多研究成果及最新資訊,并不作為患兒診斷和治療依據,請家長慎重選擇。圖片來源文匯報、科技松鼠會,侵刪。)
2022-06-24
2020-04-13
2020-03-05
2021-06-23
2021-11-10
2020-01-12
2020-04-20
2023-02-01
2020-02-04
2022-07-29
2022-11-14
2021-12-31
2020-01-19
2022-09-06
2020-01-03
2023-01-20
2020-03-24
2019-12-16
2020-08-25
2020-02-25
2020-05-01
2022-11-23
2020-11-08
2023-02-06